2020年7月2日,2020年(第一屆)中國銅桿線及線纜行業高端峰會暨再生銅產業鏈高峰論壇在江西鷹潭沁廬道苑酒店隆重召開。
本次大會由上海鋼聯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我的有色網)、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金屬分會聯合主辦,江西金葉大銅科技有限公司協辦,陜西煤業化工貿易物流有限公司作為特別指導單位,力邀多位重磅專家、知名學者及行業大咖對銅桿線及電線電纜市場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深入解讀,共探 2020年市場發展方向。
在本次大會上,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金屬分會運營總監趙碩作了題為《再生銅資源現狀及潛力分析》的主題演講。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再生金屬分會運營總監 趙碩
趙碩表示,2019年再生銅產業可以用“增、減、政、融”四個關鍵字來表述。
所謂“增”,首先是再生銅產量增加,2019年產量達到330萬噸,同比增長1.5%;二是直接利用占比繼續增加,達到40.9%,特別是雜銅制桿產能快速增長;三是國內回收量持續增加,達到220萬噸,我國已進入有色金屬社會存量的快速積累期。
所謂“減”,最明顯的就是進口廢銅量逐年減少,2019年廢銅進口149萬噸實物量,同比減少38.4%,149萬噸的數量已經降到了20年前的水平。其次是電解銅與再生銅的精廢價差有所縮減,一般而言,當精廢價差在1000元以上時,企業使用再生銅原料的積極性將提高;當精廢價差收緊至千元以下,則電解銅對再生銅原料的替代作用明顯。2019年,再生銅原料供應持續處于緊張局面,主要是由于進口原料量的減少,特別是相對高品質的原料和再生黃銅原料供應更加緊張。
所謂“政”是指大家普遍關注的《再生黃銅原料》和《再生銅原料》兩項國標去年底正式發布,另外《銅冶煉行業規范條件》和廢五金、廢電機拆解的排污許可證申請與核發技術規范等產業政策也在去年出臺,對行業規范發展以及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融”,主要是指隨著政策的調整和引導,再生銅企業正在主動探尋國內外、上下游、智能化的融合發展。首先從國內外來看,自2018年開始企業逐步向東南亞等地區轉移,我國先進的技術裝備人員以及成熟的政策標準體系,對于當地產業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隨著生產進入穩定階段,合作模式將從單純的單個企業產業轉移變為多個企業規模性合作,從單純拆解環節變為整條產業鏈的延伸,從拆解產品外售變為配套當地產業發展需求。其次從上下游來看,一方面領先的再生銅企業紛紛關注上游回收領域,希望借助原料端的融合提升自身競爭力;另一方面,再生的概念也越來越多地融入到下游銅加工行業和消費品市場。兩化融合發展正在從信息化向智能化逐步提升,新時期的再生有色金屬產業將借助先進、智能制造技術,在環保、綠色、可持續的基礎上,依托國內市場的廣闊空間,充分發揮關聯產業優勢,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接下來趙碩介紹了今年的再生銅產業情況。2020上半年中國再生銅產量約145萬噸,同比下降14.7%。新冠疫情是今年最大的影響因素,目前疫情已經從歐洲轉移到了拉美,而拉美是全球最大的銅礦主產地,智利、秘魯、墨西哥三國銅礦產量占全球的44%。如果拉美疫情難以控制,勢必會對礦產銅供應帶來嚴重影響,進而影響廢銅供需和價格。其次是美國疫情有所反復,全球最大經濟體能否順利復工復產還有不確定因素,由此帶來的宏觀經濟不穩定和消費乏力將會傳導到我們行業。疫情可能會對消費者信息帶來長期損害,進而影響制造業和原材料行業。
趙碩指出,再生金屬不僅具有綠色的環保屬性,而且具備重要的戰略資源價值。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和國際銅協2019年的數據,全球現有銅儲量8.3億噸,每年銅需求量約2800萬噸,其中再生利用980萬噸,約占35%,原生1820萬噸,照此計算,現有銅儲量大概可以供人類使用46年。銅資源的有限,一方面表現在儲量的有限,必須依靠提高銅回收率來彌補礦產的不足;另一方面,銅礦的品位也在逐步下降,世界最大的礦銅生產國智利的銅礦品位從1999年的1.41%下降到了2016年的0.65%,導致開采冶煉成本上升,也會提高再生銅的競爭力。
我國自2003年以來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有色金屬消費國,從2014年開始,我國精煉銅消費量已經占到全球的一半。“十三五”以來每年消費精煉銅1200萬噸左右。據統計,我國銅鋁消費量累計超過3億噸,按照使用周期測算(銅20年鋁15年),這些資源已經陸續進入到了廢金屬市場,我國已經進入廢金屬回收高峰期。預計2025年我國廢銅資源超過300萬噸。
雖然近幾年中國進口量大幅下降,但是進口原料的品質有了大幅提高。從2017年進口政策調整以來,中國僅僅花了2年的時間,進口均價就超過了德國,接近了韓國。一方面這說明國家限制低品位廢銅進口的政策起到了作用,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進口實物量雖然大幅減少,但銅金屬量減少的幅度并不算特別大。
總體而言,廢銅的進口為我們國家保障銅資源供給,平衡銅資源分配不均衡的現狀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也是我國銅工業能夠保持競爭力和穩定增長的主要因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嘉賓個人學術觀點,未經嘉賓本人審核,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
資訊編輯:李丹 021-26093246 資訊監督:王宇 021-26093260 資訊投訴:陳杰 021-26093100
免責聲明:Mysteel力求使用的信息準確、信息所述內容及觀點的客觀公正,但并不保證其是否需要進行必要變更。Mysteel提供的信息僅供客戶決策參考,并不構成對客戶決策的直接建議,客戶不應以此取代自己的獨立判斷,客戶做出的任何決策與Mysteel無關。本報告版權歸Mysteel所有,為非公開資料,僅供Mysteel客戶自身使用;本文為Mysteel編輯,如需使用,請聯系021-26093490申請授權,未經Mysteel書面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傳播、發布、復制本報告。Mysteel保留對任何侵權行為和有悖報告原意的引用行為進行追究的權利。